专业的商标版权申请平台
关注乐标网微信
您好,欢迎来到乐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帮助中心 联系客服
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利风险识别和预警
发布时间: 2018-09-18 11:17:16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  浏览量: 2074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虽然也存在一定的专利风险,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行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自主创新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都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供应商。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技术变化日新月异,要想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必须走技术革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并重之路。


一、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现状


就新能源汽车领域而言,拥有核心专利,进行专利战略布局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专利布局,比如日本丰田,在全球有超过两万件的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专利布局,此外,日产、本田等日系车企也有大量的专利布局。有数据表明,日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各个关键技术领域都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并且技术研发布局最全面,尤其是在电池、车辆微处理器系统、动力总成/传动控制系统这些技术领域日本的专利申请量很高。此外,美国福特、韩国现代等车企也都进行了大量的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专利储备。这些发达国家的车企试图通过构筑专利壁垒对我国进行技术创新限制。


为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时刻都会遭遇知识产权风险,这其中既包括侵犯专利权风险,也包括在研发前没有进行调研导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给企业带来的更大的创新风险,导致巨额研发资打水漂。相比于传统产业而言,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风险更加突出,风险因素更加复杂,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更加艰难。


二、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风险的特点


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必须先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风险的特点。相比于传统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风险更为突出且有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风险程度大。众所周知,能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积极开发应用清洁能源是近年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每个国家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我国更是如此。根据电动汽车资源网2018年1月18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上的国拨经费超过了6.69亿元。再加上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投入,预计研发经费高达数百亿。如此高额的投入使得相应的风险较其他传统产业要高得多。


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风险复杂多变。国际竞争环境的加剧,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传统强企依据自身优势迅猛发展,新兴车企快速增长迎头赶上的局面。除了各国车企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施的科技创新进行全面的专利布局外,近年来在该领域还出现了一些并不真正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申请人或者专利权人,这些公司通过低价收购他人专利以发动专利诉讼行为,造成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专利风险。我们通常把这些群体称为非专利实体(NPE),也有文章将其称为专利蟑螂或者专利流氓。另外,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时为了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曾推荐“产学研”发展的道路。然而在合作关系组建期、运行期和解体期都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新的专利风险,使企业专利风险来源更广、风险发生概率更大、风险类别更多,日趋复杂。


第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贯穿始终。从研发立项开始,直至科技成果得到专利保护。在专利得到保护后,专利权的维持、转让、运用过程中时刻都有专利风险。目前国内申请人在认知方面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我的技术成果已经进行了专利保护就够了。实际上,拥有专利权与自由行使权利两者不是等价的。拥有专利权也有可能在行使专利技术时侵犯他人专利权。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他人拥有核心专利或者基础专利的情况。另外,新能源汽车某项技术获得专利保护后,还随时面临着被宣告无效的风险。如果申请阶段没有做风险分析,专利权的稳定性不确定,将进一步增大新能源汽车的专利风险。


第四,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风险预警难度大。由于前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风险呈现复杂多变的状态,且专利风险伴随整个研发、生产、运用、转让过程,因此导致专利风险预警难度变大。


三、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利风险的种类


之前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专利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申请趋势以及个别技术分支的简单分析方面,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预警能力而言,可操作性不强。要想切实解决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利风险预警能力,需要了解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全部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专利风险。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专利风险与其技术研发相伴而生,从研发立项开始,一直到科技成果的运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遇到专利风险。例如研发立项阶段应该全面调研与欲立项内容相关的所有知识产权的现状,包括专利申请的数量、主要申请人以及申请的法律状态等。如不对项目进行深入调研,盲目上马,很可能出现研发成功的技术其他人已经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保护的情况。此时再依靠专利无效制度去宣告相关的专利权无效难度很大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下文将对专利产生、专利保护和专利运用三阶段专利风险的形态和种类进行分析。


(一)专利产生阶段的专利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拥有的专利大多来源于其自身的技术创新,也有部分专利来源于购买、许可或者企业并购活动。就来源于技术创新的专利而言,其可能的专利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利密集度。企业在选择研发方向时,专利密集度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其可研发的领域包括燃料电池、电子电路、无线通信等多个方向,且这些研发方向的专利现状也不尽相同。专利密集的燃料电池、无线通信领域专利风险大,因为该领域专利数量多且布局相对全面完整,要想进行该领域研发而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概率相对小,所以专利风险大。反之,电子电路、车身材料、喷漆技术等领域专利存量小,可以研发的余地大,但这些领域都不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预期收益也往往降低。


2.技术生命周期。除了领域专利密集度,所选技术的生命周期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技术的生命周期与专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在技术萌芽期的专利都是基础专利,而在技术成长期的专利则是核心专利和标准必要专利,到了技术成熟期则很难再获得核心专利,而是产生一些外围专利或者应用专利。在技术衰退期,产生的主要是新应用专利。如果选择处于技术成长期的技术作为研发方向,那么如果该领域已经有核心专利存在,那么侵权风险极大。而如果该领域尚未产生核心专利,那么研发价值极大,当然成功概率也小。但是一旦攻克技术难关并获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就确立了在该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其由此核心专利能够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3.竞争对手的专利状况。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一定格局,每个领域均有比较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企业。比如,日本丰田、日产、德国福特、美国特斯拉以及后起之秀保时捷等。所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搞技术创新,一定要熟悉该领域的竞争格局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实际上,行业内的每个龙头企业都有各自的技术研发线,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至少需要对希望从事的研发线路上的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外,通过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还可以总结和探知该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趋势,预判未来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技术点,还有可能针对该技术点进行技术创新,从而能够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利用较短的时间实现弯道超车。


为了形成一定的专利池或者专利包,除了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许可以及企业并购获得专利或者专利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过购买、许可以及企业并购等方式获得专利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专利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需要确定欲购买专利的法律状态,包括权利人归属、权利有效性、是否存在待解决的诉讼纷争以及历史状态变化等内容。其次,需要掌握欲购买专利的权利稳定性,是否存在极易被宣告无效的可能。以及如果存在被无效的可能,能否通过修改获得维持部分专利权有效的结果。再者,欲购买专利与当前企业自身研发的技术关联程度如何,能否通过自身技术研发规避欲购买专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方面需要与企业IPR与技术人员密切配合,结合企业目前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平和能够采取的技术措施,通过采取规避设计的方法来确定可实施性,而不是单纯依据欲购买专利本身结合基础理论实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确定欲购买专利是否存在垄断。如果存在垄断的情况,则购买成功的难度将加大或者会以比较高的价格成交。此时需考虑欲购买专利和其市场价值之间的“性价比”,切勿一味追求专利数量或者过于看重其垄断现状而盲目跟进。


此外,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专利的途径还有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合作研发中的专利风险主要集中在对研发成果的权利归属方面。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企业一旦与研发机构确定了合作关系,务必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研发成果的归属。否则按照一般的合作研发情况,如果没在合作协议中对研发成果进行明确,那么根据专利法的相关规定,研发成果将属于付出“劳动”的那一方而不是付出“金钱”的那一方。所以,在合作协议条款中明确权利归属、权利运用等内容可以避免专利风险。


(二)专利保护阶段的专利风险


专利保护阶段的专利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是否存在他人侵犯专利权的情况;二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是否卷入专利侵权纠纷中;三是,对持有专利的日常维护。下面对每一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说明。


就他人侵犯专利权的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防范专利风险的主要着力点在于,确立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的机制。例如,对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发展动态监测,如果发现他人未经许可进行专利产品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和进口行为,或者使用专利方法的行为,企业内部能够积极响应,包括向涉嫌侵权人发出律师函、或者请求专利行政部门进行查处,再或者请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这些方法都属于比较快捷地解决纠纷的途径,同时可以采取法院起诉的途径。但相较于行政执法途径而言,诉讼途径时间效率方面不占优势。


对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专利风险主要是侵犯他人专利权。在该阶段,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应对策略主要是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确定自己的侵权风险有多大。如果侵犯他人专利权情况比较确定,可以选择谈判和解的方式或者利用宣告专利权无效程序解决侵权问题。如果侵犯他人专利权的情况不确定或者遭遇到恶意诉讼的情况,积极应诉是上策。无论采取何种策略,企业建立应对知识产权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首要的。


再有,做好已授权专利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是否按时缴纳年费、企业名称变更时是否及时变更权利人名称、企业是否针对已授权专利有进一步的创新从而形成新的可申请专利的技术内容等。


(三)专利运用阶段的专利风险


专利运用主要包括专利权人自己实施专利技术、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技术或者将专利转让给他人几种形式,各种形式的专利运用都存在一定的专利风险。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权人并不拥有绝对的“自由或权利”来实施自己授权专利中的技术。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如果某个企业拥有燃料电池专利权,但该燃料电池的温度管理装置是他人拥有专利权的技术。那么,该企业要想制造这种燃料电池需先得到温度管理装置专利权人的许可或者同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专利与外围专利在运用中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温度管理装置专利权人的允许,燃料电池专利权人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者进口这种燃料电池,将侵犯温度管理装置专利权。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取交叉许可的方式来实现基础专利与外围专利权人的共同实施。


在专利许可或者转让活动中,专利风险主要体现在相关合同条款的约定方面。例如,对于许可,要在合同中明确许可方式是普通许可、排他许可还是独占许可,以及许可年限,许可费及其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另外,还要约定发生技术泄露、侵权或被诉侵权时应急处理办法及责任分配。总之,专利许可合同或者专利转让协议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且非常重要的法律内容,完善的合同或者协议可以避免许多专利风险。


专利许可或者转让中还有存在一个比较大的专利风险就是对专利价值的准确评估。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属于新的发展领域,因而对其专利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存在一定难度,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上可参考的东西太少。而对一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估时,技术、经济、法律三者缺一不可。当前,针对新能源汽车还缺乏系统的、能够被广泛认可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借鉴其他领域中已有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和指标。因此,专利转让或者许可中的专利价值评估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新能源汽车领域亟需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


四、结论


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作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的知识产权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产生、保护和运用各环节中专利风险的准确识别,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实现良性发展。